首页 > 动态资讯 > 媒体报道
【南方都市报】他们将大肠癌早诊率从5.1%提高到88.36%,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肠癌被列为我国重点防控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40万。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大肠癌的高发区,广州的大肠癌发病率更是位居全国第一。针对大肠癌早期诊治的关键临床问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思德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研究。

  近十年来,这支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年轻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有效提升了我国大肠癌的诊治水平。应用他们的成果,广州市实施的大肠癌筛查项目将大肠癌患者的早诊率从5.1%提升到88.36%

  发现息肉发展成大肠癌的分子机制

  项目第一完成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介绍,近50年来晚期大肠癌的治疗效果没有太大提升,降低大肠癌危害的主要方式是早诊早治,目前而言,我国大肠癌的早诊率尚不足10%,防控效果不佳,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大肠癌癌变的机理还没有搞清楚。

  我们知道大肠癌绝大多数来自肠息肉癌变,但息肉如何发展成癌,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次,部分大肠息肉,尤其是平坦型息肉,还没有很好的微创手段来将其切除。此外,结肠镜检查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定几率的漏诊,亟待制定规范并推广执行。刘思德说。

  针对息肉癌变的机制,刘思德团队选取了大肠息肉发展到癌的5个关键节点、21个分子标志物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其中两种分子标志物可以作为大肠癌的早诊标志物,监测它们可以及早发现息肉是否变成癌症。此外,团队还独立发现了两种分子通道,它们在息肉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成果为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明微创新术式保住患者肛门

  结直肠早期肿瘤中,有一种特殊的扁平息肉,叫做侧向发育型肿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刘思德团队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大肠平坦型病变包括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概念。

  刘思德介绍,普通的息肉都像蘑菇一样长在肠壁上,有一个像蘑菇柄一样的蒂与肠壁相连,比较容易发现,也容易切除。但平坦型息肉会像地毯一样在肠壁,不好发现也不好切除,直径超过1cm的平坦型息肉被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

  为什么息肉会侧向发育?团队发现了其中的关键机制——这种息肉细胞上皮侧的桥粒密度显著增加,它们相互交织勾连在一起,让息肉无法起来,只能向表面蔓延生长。

  对于这种息肉,尤其是靠近肛门处的大型侧向发育型肿瘤,常规的内镜微创手段难以根治切除,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切除肛门的外科Miles手术并做永久造瘘,往后排便只能通过瘘口,极大地影响了生活质量。

  对此,刘思德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微创术式REMR——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可以在保全肛门的情况下,直接用内镜就可以完整地切掉肿瘤。如今,世界各地的病人都慕名前来,南方医院成为全球诊治侧向发育型肿瘤最多的医院,目前已经完成了近1200例。

  制定我国首部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规范

  由于内镜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广大基层医院的条件有限,一直以来,我国结直肠癌肠镜下早期检出率并不理想,不少患者被漏诊。刘思德团队牵头制定了《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这是我国第一部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了高质量结肠镜检查评价标准。

  按这个规范去做,能减少肠镜的漏诊率,提升大肠癌的防控效果,让病人得到更大的获益。刘思德介绍,目前这一规范已经在全国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这套诊治规范,广州市实施的大肠癌筛查项目将大肠癌患者的早诊率从5.1%提升到88.36%

  除了反转黏膜切除术外,从2001年开始,刘思德团队还在国内率先探索了EMR(黏膜切除术)、EPMR(分片黏膜切除术)、ESD(黏膜下整片切除术)等技术治疗大肠早期肿瘤。为了将这些新技术推广,让更多医生掌握这项新技术,惠及更多病人,刘思德团队连续17年举办了结肠镜操作高级研修班,并举办了100多期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在国内外培训了超过1200名结肠镜医生,覆盖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印度、越南等12个国家,这些术式目前已成为国内主流术式,解决了大量患者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