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教研护 > 医疗特色
消化科大夫的“千里眼”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的临床应用

编者按: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m,距消化道两端都较远,胃镜和结肠镜检查不能达到; 并且小肠具有弯曲多,蠕动多,位置不固定等特点,使一般检查手段难以发现小肠的病灶。双囊电子小肠镜的发明成为了消化科大夫的“千里眼”,在“千里眼”的清晰视野下,消化科大夫还可以完成某些病理活检和简单治疗。   

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内镜和各种影象技术的发展,如胃肠镜、普通小肠镜、选择性动脉造影、同位素扫描、CT、MRI、PET等,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普通推进式小肠镜一般只能检查空肠上段,结肠镜可观察回肠末段,虽然解决了临床部分问题,对小肠出血的确诊率可达25%~48.8%,但是由于绝大部分的小肠无法观察,使得半数以上的小肠出血患者仍不能检出。

5年来,随着检查手段的增多,小肠病变的诊疗有了明显提高。如胶囊内镜,可以观察全小肠,对其他方法难以确诊的小肠出血、肿瘤等疾病有较高的检出率,国内报道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为81%。但对出血量比较大、或伴有肠梗阻者,胶囊内镜并不适宜。我国引进胶囊内镜已有4年,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有了明显进步,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不能直视观察和取活检。

特点

双囊电子小肠镜克服了以上缺点,能直视观察全小肠,在肠腔内可进可退,发现病变还可以取活检、做标记,并且可以通过其活检孔道送入内镜下治疗的配件,如圈套器、注射针等,进行息肉切除和止血等治疗。双囊电子小肠镜由日本学者山本博德发明,并在2003年美国的消化疾病周(DDW)报道临床应用,同年双囊电子小肠镜推向市场。双囊电子小肠镜的装置是,在长200cm的镜身前端有可装卸的气囊,另配备长145cm的外套管,外套管的前端也有气囊,有气泵通过两个导管分别与两个气囊相连,每个气囊的注、吸气通过气泵来控制

操作

双囊电子小肠镜操作方法是,在开始插镜时,两个球囊均不注气,先进镜,约进入50cm后,停止进镜,对镜身前端的气囊注气,然后沿镜身进入外套管约50cm,将外套管的球囊注气并保持在原位。将镜身前端球囊的气体抽出并向前进镜,再对镜身前端的气囊注气,将外套管球囊的气体抽出并沿镜身进入外套管,如此反复进行,结合勾拉等技巧,将肠管不断的套在双囊电子小肠镜镜身上。这样利用两个气囊交替固定肠管,利用有效长度仅2米的内镜和柔软的外套管交替插入来完成对6米长的小肠的诊疗。双囊电子小肠镜既可经口检查,也可经肛门检查,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双囊电子小肠镜操作比较简单,术前应用麻醉或其他镇静药,病人可以耐受,在X线监视下进行有助于操作,寻腔进镜,能进行全小肠的直视检查,同时还可以进行活检、黏膜染色、标记、黏膜下注射、息肉切除等处理。

适应证

双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的适应证有: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小肠造影有异常;慢性腹痛、腹泻,疑有小肠器质病变;多发性息肉;疑患小肠癌、黏膜下肿物。

实战

在我国首先由广州南方医院和上海瑞金医院于2003年引进双囊电子小肠镜并用于临床。双囊电子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确诊率达90.0%以上。

我们对54例临床怀疑小肠出血患者进行双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其中经口途径检查21例,经肛门途径检查20例,分别从两端进镜13例,检查均在X线监视下进行。结果显示,检查阳性率90.7%,其中单发或多发性小肠溃疡11例,克罗恩病7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6例,小肠间质肿瘤6例,高分化腺癌3例,息肉病2例,淋巴瘤1例,粪类原线虫病2例,钩虫病2例,小肠血管畸形出血2例(1例合并活动性出血),梅克尔憩室例2例,回肠多发性憩室1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十二指肠淤滞症1例,溃疡病2例,无明显异常5例。由此,我们认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小肠出血的主要病因是小肠良性溃疡(包括克罗恩病)、肿瘤、慢性炎症,其次是寄生虫感染,憩室和血管畸形是少见病因,但梅克尔憩室是儿童小肠出血的重要病因。

展望

长期以来,由于小肠特殊的解剖结构和有效检查手段的缺乏,使小肠疾病的临床诊疗比较困难,该类疾病的漏诊、误诊率相当高,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内镜和各种影象技术的发展,如选择性动脉造影、同位素扫描、CT、MRI、PET等,使小肠疾病的诊疗水平近年来有了一定提高,胶囊内镜、CT、MRI及仿真内镜的应用,尤其双囊电子小肠镜的问世,使小肠作为盲区的时代宣告结束,小肠疾病的诊治将会有一次质的飞跃。

1 B细胞性淋巴瘤 2 空肠高分化腺癌 3 回肠黏膜下血管病

4 空肠血管畸形并活动性出血 5 小肠克罗恩病

6 梅克尔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