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发起的“老年人及胃癌高风险人群胃部疾病监测公益项目”中,荔湾区61岁的罗女士在社区医院通过AI手机胶囊胃镜初筛中,发现胃部隆起型病变,经确诊为胃癌癌前病变,后经内镜微创手术完整切除,恢复良好。
该项目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依托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刘思德教授团队研发的AI手机胶囊胃镜技术,在全市70余家社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和胃癌高风险人群提供免费胃部疾病筛查,成功救治多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
社区初筛发现隐患,分级诊疗高效衔接
今年6月中旬,荔湾区61岁的罗女士从社区得知有免费的胃部早癌筛查项目,立即报名参加,在冲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AI手机胶囊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长蒂隆起、胃底黏膜下肿物等异常。
通过社区转诊绿色通道,罗女士很快被转至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于刘思德教授医疗团队,通过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精准定位2处病变(胃底穹窿部长蒂隆起,初步疑诊为黏膜层肿瘤性病变;胃底大弯后壁固有肌层占位性病变,根据超声影像特征,考虑固有肌层间质瘤或平滑肌瘤)。电子胃镜检查出的病变部位、形态及性质判断,与AI手机胶囊胃镜检查结果一致。
经综合评估,结合患者病史、影像学检查,刘思德教授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由团队骨干成员罗晓蓓副研究员主刀,成功为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术后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胃癌癌前病变)和胃平滑肌瘤,切缘及基底均未见肿瘤细胞残留,达到根治性切除标准,术后罗女士恢复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
罗女士表示,在这之前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因为害怕没想过、也不敢做胃肠镜检查,“多亏这次社区免费筛查发现了问题,否则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罗女士感慨道。
图1:电子胃镜下显示的病变
图2:病理结果
早筛早诊大幅提升早癌生存率,专家呼吁积极参与
刘思德教授强调,胃癌早期症状隐匿,约70%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10%,而通过早筛发现的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社区初筛结合上级医院精准干预的模式,能有效阻断疾病进展,是守护市民胃部健康的关键屏障。”刘思德说。
专家呼吁,符合条件人群应积极参与胃部疾病筛查,把握早诊早治黄金期,共同筑牢健康防线。
【项目介绍】
今年5月,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正式启动“老年人及胃癌高风险人群胃部疾病监测公益项目”, 计划为全市1万名老年人和胃癌高风险人群提供公益性胃部疾病筛查,构建“社区初筛-精准检查-随访干预”的三级防控体系,助力提升胃癌早诊早治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之一,提供技术支持,整合基层医疗机构、区属医院及上级医院资源,形成分级诊疗闭环。
项目依托的“AI手机胶囊胃镜”技术由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刘思德教授团队研发,是一款无创、便捷的新型技术,与传统胃镜相比,无需插管麻醉,受检者仅需吞服一颗胶囊,20分钟即可完成检查,检查数据通过手机实时传输至云端,由第三方机构出具报告并回传至初筛机构,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免费筛查人群纳入标准
(面向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居民)
1、老年人:全市60岁以上常住居民,且近三年未参加胃部疾病专项筛查
2、胃癌高风险人群:45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即可:
①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碳13/14呼气试验阳性);
②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肿瘤性)、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相关疾病
③胃癌家族史(一级亲属确诊胃癌);
④长期高盐饮食、吸烟(≥20年)、重度饮酒(白酒>100 ml/天)。
便民提示:筛查将分批次启动,建议有需要的广州市民就近咨询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